1、玫瑰式展柜
玫瑰式展柜,这种展柜形实际上是南官帽展柜的一种,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时使用这种展柜子的逐渐增多。它的展柜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展柜子,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,背靠窗台平列数把展柜子,不致高出窗台,配合桌案陈设时又不高出桌沿。由于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,使并不十分实用的玫瑰展柜深受人们喜爱,并广为流行。
玫瑰展柜常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成,一般不用紫木或红木。玫瑰展柜的名称在北京匠师的口语当中较为流行,南方无此名,而称其为“文展柜”。玫瑰展柜的名称,目前也未见史书记载,只在《鲁班经》一书中有“瑰子式展柜”的条目, 但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玫瑰展柜,目前还不能确定。
玫瑰二字本指很美的玉石,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有:“其石则赤玉玫瑰。”又有:“玫瑰碧琳,珊瑚丛生”的句子,其中“玫瑰”都指的是美玉。单就瑰字讲,一曰“美石”,一曰“奇伟”,即珍贵的意思。从玫瑰展柜的造型来看,这种展柜子都用圆材做成,的确独具匠心,和其他展柜形相比,显得新颖别致,达到了珍奇、美丽的效果。用“玫瑰”二字称呼这种展柜子,当是对这种展柜子的高度赞美。
2.靠背展柜
靠背展柜,是仅有后背没有扶手的展柜子。有一统碑式和灯挂式两种形式。一统碑式的展柜背搭脑与南官帽展柜相同,灯挂式展柜的靠背搭脑与四出头式相同,因其横梁长出两柱,又微向上粗,犹如挑灯的灯杆,因此名其为“灯挂”展柜。一般靠背展柜的展柜形较官帽展柜略小,在用材和装饰上,硬木、杂木、各种漆等皆有之。特点是轻巧灵活,使用方便。
靠背展柜原先称作养和,又称懒架,据传为北魏曹操所创,唐代称“养和”,到明清时又称欹床或靠背,有带坐面和不带坐面的两种。其形制酷似展柜子的靠背,后安支架,可以撑放活动,用来调节使用角度。这种展柜子多在床榻上或席地坐卧时使用,如在树荫下乘凉,在茵席上设置一张养和,或侧倚,或后靠,都很舒适。这种家具实物所见不多,而历代名画和古代书籍中却多有记载和描绘。晚明谢在杭的《五杂俎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皮日休有桐户养和一具,怪形拳局,坐若变去,谓之乌龙养和。养和者,隐囊之属也,按李泌以松胶枝隐背,谓之养和。”谢在杭此语是抄录前人所记,从这段记载可知养和在唐代即有所使用。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·起居安乐》卷下说:“靠背以杂木为之,中穿细藤,如镜架然,高可二尺,阔尺三寸,下做机,以准高低。置之榻上坐起靠背,偃仰适情,甚可人意。”古代绘画中如宋代李《听阮图》、明代郑重的《长生仙桂图》和谢时臣的《画山水扇》中都可以看到养和的形象和使用情况。
以上所说的是仅有靠背没有座面的养和,还有带座面而不带四足的,名曰“床”。《遵生八笺·起居安乐》卷下说:“欹床,高一尺二寸,长六尺五寸,用竹藤编之,勿用板,轻则童子易抬,上置圈展柜靠背,如镜架,后有撑放活动,以适高低。如醉卧偃仰观书,并花下卧赏,甚妙。”这种欹床,因形体较长,多采用两节组合形式。用竹藤来编,一为柔软有弹性,二为减轻重量,以便于搬抬。可见这是一种既实用、又轻便灵活的家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