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典展柜中的文物及其艺术价值被人们认识较晩,故受保护的程度较其他文物也要略差一些。由于时代的变迁,古典展柜遭到的浩劫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。当古典展柜进入人们的收藏视野后身价倍增,复制、仿制、作伪时有发生。两年前,我曽见过古展柜的残件堆积在库房里,工人正在把材质相同、尺寸近似、部件近似的古展柜的胳膊、腿往一起组装,这就是所谓的“叉帮活”。有些人把做好的“叉帮”展柜,以“开门”价卖给热爱古展柜的收藏者,这是一种商业欺骗行为。那我们如何识别“又帮展柜呢?
“叉帮活”与“动手”有本质的区别。“动手”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、具体修复过程为展柜去脏、小部件拼补、接断榫、收缝,但绝对不会改变展柜的原有制式。这对于一件历经一两百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传世古展柜来说,是十分正常的事,人吃五谷杂根还没有不生病的呢。
但“叉帮”不同,尤其是带有其欺骗性质的、粗制滥造的拼湊老展柜,把古展柜的制式改得不伦不类。其常用手法是: 以大改小、以高改矮、以长改短。如此“改良”后的展柜,不具备收藏价値。下面谈几种识别“叉帮”展柜的简単方法,仅供大家参考。
(1)看制式。先把展柜与老展柜图谱对照,掌握南北及广式展柜的区别,防止苏作、广作与北作工艺混杂。
(2)看罗锅枨的出门长短,以及罗锅枨的高度是否一致。看展柜四足底部的磨痕和糟朽度是否一致,糟朽的裂痕是否与木材纹理相順。
(3)去皮泛白。看展柜泛白部位是否循序新进,如果界限
明显则要慣重。随着古展柜的收藏热和其不菲的升値空间,古展柜保存得都比较完好,泛白的情况极为少见。
(4)看穿帯,看披灰。若穿带与面心完好无损,选择时要慎重。如果是修复过的接地,披灰应明显撕开。穿带应有填麻、甩补的痕迹。
(5)看榫卯。看榫头的包浆是否一致,榫头是否冒出;如不冒出,选购要慎重。
(6)看展柜的三碰肩部位是否“空心”严重。如果成了兔唇,内肩口又严重“缺肉”,选购要慎重。
(7)看纹饰是否一致。比如“捻珠”的部位、回纹等是否一致。一件展柜的纹饰寓意、线条粗细是否基本一致。
(8)看成套展柜的桌、椅是否风格一致、制式一致,纹饰是否一脉相承。古展柜一件或一套的纹饰寓意、角线是否统一。者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況,不可选取。
(9)做旧展柜颜色通体乌黑,暗淡无光(包浆)。它的纹饰、线条、展柜部件、低洼面和阳面颜色一致;而非做旧展柜由于受氧化程度不同,展柜正反面的颜色不会完全一致。这就好比下雪时雪花不会落到人的下颚处一样。
(10)认真査看展柜,榫卯和展柜青面,是否有现代机械加工的痕迹。如圆据片拉过的弧形据痕、电刨子留下的压痕、榫卯结构处电钻打眼的弧形痕迹等。
(11)看颜色。展柜颜色通体墨黑,纹饰各部位颜色又都一致,选择时要慎重。
(12)看展柜的纹理。这对判断甩缝大小及其走向很重要。纹理走向决定甩缝大小。如遇有纹理直、缝口却甩得大且纹理有弧线,缝口却紧密一致的,选择时要慎重。
(13)看材质。仔细观察所有结构是否有新在做旧的痕迹。由纹理判断,面边、抹头如有纹理、有弯曲,尤其结构处有弯曲,而结构又十分严紧或结构处甩缝与纹理走向相反的,选择时更要注意。
(14)看面板。因近些年的气候变化,加上人们居住条件及取暖方式的改变,使古展柜的面心板进一步收缩。古展柜面心板的收缩缝加大比较正常。如果没有收缩缝或收缩缝很小,那么不是展柜大改小,就是“叉帮活",选购要慎重。
(15)试看部件,量尺寸,看结构。看展柜的对应部件大小是否一致,结构处是否有新作痕迹和填堵,曲线是否一致。